2025-11-04 量子计算产业图谱


导语:
本周的量子计算领域出现了三条值得关注的新闻:瑞士 QAI Ventures 在新加坡设立亚太总部并推出 QuantumAI Accelerator;荷兰硬件厂商 QuantWare 在首尔设立运营中心以支持韩国的量子生态建设;NVIDIA 发布 NVQLink 互连方案,联合多家硬件与控制系统伙伴推进实时误差校正。这些动态分别代表了“资本加速器”“硬件本地化”“量子-经典融合”三个方向,勾勒出 2025 年末量子产业正经历的结构性变化。

QAI Ventures 的加速器与风投战略

QAI Ventures 与 Enterprise Singapore 合作打造的 QuantumAI Accelerator + Venture Builder,旨在打造覆盖“实验室到 IPO”的完整管线。计划通过五个月的密集辅导帮助全球量子与 AI 初创企业落地,同时在 2026 年启动本地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孵化,目标是 2027 年前在新加坡注册至少 7 家新公司。在刚刚结束的 GenQ Global Hackathon 上,获胜团队基于量子图神经网络为 DBS 银行构建可解释的信用卡欺诈检测方案,展示了量子算法在金融场景中的潜力。

对初创企业而言,这不仅是获取资金与客户的机会,更是深入了解政策、合规、供应链的窗口。新加坡政府投入 3 亿新元构建国家量子战略,提供共享实验室、测试床、跨国合作网络,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即插即用”的硬件资源与市场入口。

QuantWare 深耕韩国市场

QuantWare 是开放式量子处理器(QPU)供应商,其 VIO 3D 架构支持高密度互连、模块化扩展。公司宣布在韩国首尔设立运营中心,与 ETRI(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等机构合作,为当地高校、企业提供 QPU、控制系统、技术培训。韩国政府提出到 2030 年培养 1.25 万名量子人才、投入约 3 万亿韩元建设世界级量子产业,QuantWare 的本地化布局与政府战略高度契合。

这表明国际量子硬件厂商正在转向“区域化服务”。相比单纯销售芯片,提供现场调试、维护、人才培训更能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开放架构有助于韩国建立自主可控的量子生态,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NVIDIA 推出的 NVQLink 互连方案旨在将量子处理器、量子控制器与经典 GPU 之间建立高带宽、低延迟的数据通道。该方案联合 Keysight、Quantum Machines、OPX、Rigetti 等合作伙伴,在硬件与软件两层推进实时误差校正与混合计算。通过在 GPU 上运行容错算法、在量子芯片上执行量子电路,能够大幅缩短纠错延迟,提高量子任务的成功率。

NVQLink 的推出意味着“量子-经典混合架构”正从概念走向标准化。未来的量子计算中心,很可能既部署超导、离子阱等量子硬件,也部署 GPU、DPU、FPGA 等经典加速器,以组合方式应对不同的工作负载。

对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启示

  1. 参与加速器生态。 初创企业积极申请 QAI Ventures 或类似项目,可以快速验证商业模式、连接金融、能源、材料等行业的真实需求。大型企业也可作为行业伙伴参与,试点量子应用。
  2. 重视硬件本地化。 与 QuantWare 等开放QPU供应商合作,可以获得更灵活的硬件堆栈;同时,应投资于人才培训、控制软件开发,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能力。
  3. 规划混合架构。 在研发路线图中预留 GPU + QPU 的协同方案,提前评估 NVQLink、OPX、QBridge 等互连技术带来的性能优势。

风险与挑战

量子产业的复杂性意味着同时面临技术、市场、资本三重风险。量子硬件仍处于误差率高、通道有限的阶段,需要谨慎评估实际可行性;市场方面,行业客户对量子价值抱有期待,但若短期内无法产生实质性回报,可能削弱信心;资本层面,大额投入与长周期回报的不匹配容易导致资金链紧张。量子初创公司需要依托加速器、政府项目构建多元融资渠道,同时在业务上寻找“量子 + AI”“量子 + 高性能计算”等混合场景,以阶段性成果保持投资者信心。

策略建议

  1. 制定区域拓展计划。 针对东南亚、韩国等重点市场,建立本地合作伙伴、技术支持团队,结合当地政策获取资源。
  2. 构建行业应用案例库。 从金融、化工、物流等行业挑选可验证的量子算法,联合客户开展 PoC,形成可复用的解决方案。
  3. 投资混合计算平台。 探索将量子算法与 AI、HPC 工作流结合,搭建统一调度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4. 重视人才梯队建设。 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出实习、培训项目,扩大量子工程师储备。
  5. 强化合规与安全。 在跨境合作中明确知识产权、数据安全、出口管制要求,避免法律风险。

行动清单

  • 评估是否参与 QAI Ventures、Quantum London 等全球加速器计划,准备申请材料。
  • 与 QuantWare、IQM 等开放式 QPU 供应商接洽,评估硬件兼容性与本地化需求。
  • 在实验环境中测试 NVQLink 或类似互连方案,记录量子-经典协同的性能指标。
  • 建立量子应用 PMO(项目管理办公室),集中管理 PoC、合作伙伴、知识产权。
  • 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保持沟通,关注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机会。

结语

量子计算正在从“实验室奇观”走向“产业协同”。资本、硬件、本地化服务、混合计算等要素互相作用,推动生态持续演化。企业与研究机构需要在战略上拥抱开放合作,在执行上保持务实节奏,才能在这场长期竞争中占据主动。


文章作者: 张显达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张显达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