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国是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力量”——这不是宣传口号,而是来自中国经济网对国际治理格局的分析。与此同时,西安举办的第三届数字治理多学科论坛、各地“普陀实践”之类的地方案例,展示了数字治理如何从“大屏可视”走向“可用可持续”。
今日速览
- 中国经济网评论认为,中国在 AI 治理领域的制度供给、技术能力与国际合作正逐步成形,将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枢纽作用(2025-10-23)。
- 第三届数字治理多学科论坛在西安召开,聚焦数据要素市场、算力基础设施与治理技术的协同创新(中国社会科学网,2025-10-21)。
- 上海普陀区公布“从大屏可视到治理可用”的实践,强调将治理指标嵌入部门日常流程(红网,2025-10-23)。
全球视角:从“参与者”走向“规则制定者”
中国在 AI 治理上的优势来自三个层面:制度(数据、算法、算力、隐私等政策体系已初具雏形)、技术(从模型到监管科技的全链条能力)、生态(庞大的市场需求与多元主体)。这意味着中国不仅需要参与国际讨论,更要在标准、评测、风险框架上贡献方案,形成“国内可复制、国际可分享”的叙事。
学术与政策的共振:多学科论坛的现实意义
西安的论坛强调“多学科 + 多部门 + 多场景”。在算力、数据、算法高度耦合的今天,单一部门难以应对治理挑战。论坛倡导的“跨学科机制”值得政府与企业借鉴:让社会学家、法学家、工程师同台讨论,把技术指标转化为治理指标,把制度要求写入工程场景。
地方实践:普陀的“可视化”升级为“可执法”
普陀实践的关键不在于“有屏幕”,而在于“数据指令能落到流程”。他们把治理指标嵌入审批、执法、运维等业务系统,形成“预警—处置—复盘”闭环。这对企业同样适用:将数据治理、风险控制转化为可执行的工作流,而不是停留在 KPI 或 PPT。
企业行动建议
- 治理架构升级:建立“数据—算法—算力—应用”的统一治理架构,明确责任人与指标。
- 指标工程化:把治理指标转成系统可识别的规则,接入流程引擎、审批流与监控告警。
- 跨界共创: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建治理实验室,通过场景验证驱动政策与技术迭代。
- 国际对标:关注 OECD、UNESCO、ISO 等组织的新框架,提前储备跨境合规能力。
延伸思考:数据要素与产业落地
- 数据资产定价:企业可借多学科论坛的讨论,探索“基于贡献度 + 风险”的数据定价模型;
- 算力治理:治理不仅是数据,还包括算力使用的公平性、效率、绿色指标;
- GRC-as-Code:把治理策略写成代码,在数据管道、AI 工作流、应用部署中自动执行;
- 人才培养:培养既懂政策又懂技术的“治理工程师”,让制度能被工程语言表达。
结语
数字治理的核心是“把规则变成运维”。当全球话语、地方实验与企业工程形成闭环,数字治理才能真正从“口号”变成“生产力”。
参考事件
- 中国经济网:《中国是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重要力量》,2025-10-23。
- 中国社会科学网:《第三届数字治理多学科论坛暨在西安举行》,2025-10-21。
- 红网:《从“大屏可视”到“治理可用”——数字治理的“普陀实践”》,2025-10-23。
- GRC-as-Code:把治理策略写成代码,在数据管道、AI 工作流、应用部署中自动执行;
- 人才培养:培养既懂政策又懂技术的“治理工程师”,让制度能被工程语言表达。
案例速写
- 金融企业:通过数据要素台账与模型评测系统,实现跨境业务的实时合规审计;
- 制造企业:把供应链数据治理嵌入 MES/APS,实现原材料、产线、客户数据的实时对账;
- 互联网企业:在推荐算法中引入“公平性指标 + 解释服务”,并将日志推送到监管接口。
关键指标建议
- 资产侧:可识别数据资产比例、算法资产备案率;
- 质量侧:数据完整度、血缘覆盖率、模型偏差指数;
- 效率侧:数据审批时长、跨部门共享成功率;
- 风险侧:合规事件数量、审计整改周期、跨境请求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