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伴随 10 月 1 日的 React 19.2 与 10 月 7 日的 React Compiler v1.0 稳定版,编译器驱动的性能优化进入“可落地”阶段。10/20 的建议是把上线写成“作战图”:基线→灰度→规范三段式,并将回滚阈值、观测指标与团队规范沉淀为长期资产。
基线:先量化,再优化
- 指标:INP、渲染次数、内存峰值、交互响应;
- 页面:高价值(列表/表格/编辑器/报表/白板)优先;
- 工具:React Profiler、web-vitals、User Timing;
- 产出:渲染预算表与“可观测面板”。
灰度:从小范围赢得信心
- 金丝雀:从 5% 用户或内部员工开始;
- 场景:
- 高频列表:稳定引用 + 分段渲染;
- 表单:useEffectEvent 解耦副作用;
- 富交互:隔离可变第三方库;
- 回退:触发阈值(INP↑/错误率↑/内存↑)立刻回退至未开启 Compiler 的构建。
规范:让“自动优化”有边界
- 数据不可变:状态更新遵守不可变,避免隐式共享;
- 稳定引用:事件/对象/函数稳定化;
- 副作用归位:事件处理与副作用分离;
- 组件拆分:容器/展示/控制边界清晰;
- SSR/RSC:校验数据获取与边界时序。
可观测与回滚
- 观测:在追踪中记录“Compiler 开关/配置”,与 INP/渲染/错误指标关联;
- 回滚:保留上一版产物与配置,提供“一键回退”脚本;
- 复盘:记录“配置 → 指标变化”的因果,产出规范增补与最佳实践卡片。
团队协作
- 评审:为“Compiler 相关 PR”设立专门 check-list;
- 培训:面向组件作者/页面 Owner 的短训营;
- 文档:内网维基沉淀“反模式/案例/度量面板”。
结语
编译器可以“自动把简单事做对”,复杂的边界仍需工程实践。把作战图写清楚,性能红利才能稳稳落地。
参考
- React 19.2、Compiler v1.0 与 React Conf 2025 Recap(官方博客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