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 React/Compiler、PostgreSQL 18、云原生边缘计算等多线演进背景下,后端可观测是“共同底座”。OpenTelemetry(OTel)成为事实标准,但真正的一体化落地远不止“装个 SDK”。本文给出 2025 年可观测落地的 8 项原则与工程清单。
八项原则
- 一体化:Trace/Metric/Log 三位一体,语义一致;
- 以 SLO 为锚:把可观测与用户体验挂钩(INP、延迟、错误率、可用性);
- 低侵入:SDK/自动注入/Sidecar 结合,降低改造成本;
- 采样与成本:动态采样、采集过滤、保留策略;
- 统一标识:TraceID/SpanID 贯通到日志与指标;
- 数据质量:字段规范、标签治理与卡片化展示;
- 事故闭环:从告警到事后复盘(Root Cause + Runbook);
- 开放生态:标准协议与可替换后端,避免锁定。
工程清单
- SDK:语言栈统一版本、自动注入优先;
- 网关:OTLP 收敛、限流与脱敏;
- 标签:服务/版本/环境/区域统一命名;
- SLO:定义服务 SLI 与目标,接入预算与告警;
- 存储:冷热分层与生命周期;
- 可视化:从“跨层级视图”直达“问题工单”;
- 变更挂钩:把发布/配置变更打点进追踪;
- 训练与文化:让开发者以 Span 视角思考问题。
采样与告警设计(实践要点)
- 采样:基于错误/延迟的动态提高采样率;
- 告警:以 SLO 为锚,避免“阈值型噪声”,引入冷却时间与聚合;
- 演练:季度级“可观测演习”,验证链路完整与 Runbook 有效。
反模式(摘录)
- 只接 Trace 不做指标与日志贯通;
- 标签任意扩散,导致成本飙升与查询困难;
- 告警泛滥,值班疲劳;
- 把 OTel 当“打点工具”,忽视团队文化与流程。
结语
OTel 不是工具,是“度量语言”。当可观测以 SLO 与工程术语表达,后端的复杂性就被压到可控范围之内。
参考
- OpenTelemetry 官方文档与社区实践(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