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随着 OpenJDK 进入 JDK 26 的规划窗口,Java 生态在 10 月中旬迎来一波面向企业应用的迭代:Jakarta EE 宣布 Jakarta Query 1.0 首个里程碑版本,试图统一持久化查询生态;Spring 团队发布 Spring AI 1.1.0-M3 与 Spring Batch 6.0.0-M4,持续扩张数据与 AI 集成能力;Seed4J 2.0(原 JHipster Lite)完成迁移,强调“六边形架构 + 清洁代码”的脚手架理念。三则新闻背后,共同反映出 Java 正在从“后端语言”过渡到“全栈平台”,并主动拥抱 AI、数据、现代工程的交集。
Jakarta Query 1.0-M1:查询语言的统一
InfoQ 10 月 13 日指出,Jakarta Query 1.0 的首个里程碑版本有三个重点:
- 语义统一:将 Jakarta Persistence Query Language(JPQL)与 Jakarta Data Query Language(JDQL)整合为一部规范,消除了过去“ORM 领域语言 + 数据访问语言”割裂的问题。
- 独立语法定义:引入自包含的语义描述,便于在 Java 之外的语言或跨服务场景中实现查询能力,从而支持微服务、多语言互操作。
- 纳入 Jakarta EE 12:规范正在进行平台投票,若顺利通过,将成为 Jakarta EE 12 平台与 Web Profile 的核心组成部分,意味着企业应用可以在标准层面享受统一的查询接口。
统一查询语言不仅能降低学习成本,还能在数据访问层引入一致的优化策略,例如统一的参数绑定、缓存策略、审计机制。对于同时使用 Jakarta Persistence 与 Jakarta Data 的大型项目,这将带来显著的维护效率提升。
Spring AI 1.1 与 Spring Batch 6.0:AI 与数据管道的融合
Spring 团队在官方博客上公布的两个里程碑版本值得重点关注:
- Spring AI 1.1.0-M3:升级到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 Java SDK 0.14.0,引入 Azure Cosmos DB 作为聊天记忆持久化选项,增加基于 GemFire 的元数据过滤,并完善了 Prompt 模板、函数调用与评估工具。这意味着 Spring 生态对多模型、多存储场景的支持更加成熟,企业可以在熟悉的框架中构建生产级 AI 应用。
- Spring Batch 6.0.0-M4:全量引入 JSpecify 注解,提高空值与类型安全性;支持在
MongoJobRepositoryFactoryBean
中配置 Mongo 序列自增器;将监控从 Micrometer 全局MeterRegistry
迁移到更灵活的ObservationRegistry
。这些改动让批处理任务在可观测性、可测试性上更加现代化,有助于与云原生监控体系对接。
对于希望将 AI 能力嵌入现有 Java 系统的企业来说,Spring 的这次迭代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方面,AI 服务的编排、记忆、评估可以复用 Spring 的依赖注入与配置管理;另一方面,批处理框架的升级也为模型训练数据准备、日志审计等环节提供了更可靠的管道。
Seed4J 2.0:六边形架构脚手架的持续演进
Seed4J(前身为 JHipster Lite)在 10 月发布 2.0 版本,重点包括:
- 从 JHipster Lite 1.35.0 平滑迁移,保留模块化代码生成能力;
- 增强 Angular 国际化支持,方便构建多语言前端;
- 更新依赖、修复缺陷,并通过 SonarCloud 提供代码质量分析结果;
- 强调“六边形架构 + 清洁代码 + 端到端测试”的理念,提供一套可复制的企业级工程模板。
Seed4J 的定位是将架构最佳实践沉淀为脚手架,帮助团队在快速交付与可维护性之间取得平衡。对于正在推进微服务、DDD 或多语言项目的企业,Seed4J 2.0 提供了高质量的起步工程以及规范化的代码组织方式,可有效降低“脚手架腐化”风险。
企业行动建议
- 评估 Jakarta Query 的适配度:梳理现有系统中 JPQL、JPA Criteria、手写 SQL 的使用场景,评估向 Jakarta Query 统一过渡的成本与收益,尤其关注多服务之间的查询语义一致性。
- 构建 Spring AI 的实践路径:在内部建立模型接入规范,利用 Spring AI 的存储、评估工具实现 Prompt 管理、上下文记忆和函数调用的标准化;同时结合 Spring Batch,将数据准备、监控告警、审计记录纳入同一条流水线。
- 引入 Seed4J 做工程治理:对新项目或需要重构的项目采用 Seed4J 模板,结合团队的代码规范与安全要求进行扩展;利用 SonarCloud 报告监测代码质量,避免快速迭代带来的技术债堆积。
- 关注生态协同:Jakarta、Spring、Seed4J 之间存在天然协同——前者提供标准,后两者提供实现与工程化能力。企业可以围绕这三者构建统一的企业 Java 平台,以减少碎片化工具带来的管理成本。
结语
Jakarta Query 的标准化、Spring AI 的平台化、Seed4J 的工程化,共同展示了 Java 生态的三重进化:从语义到框架再到脚手架,为企业在云原生与 AI 时代继续使用 Java 提供坚实基础。对于技术决策者而言,现在正是梳理现有技术栈、引入统一标准、升级工程体系的窗口期。抓住这波更新,就能让 Java 在“经典后端语言”的标签之外,焕发面向未来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