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后端观察:微服务与大模型协同的体系重构


导语

后端体系进入“微服务 × 大模型”的协同阶段:围绕推理服务、向量检索、特征/嵌入与个性化策略形成新“智能中台”。这要求我们把传统的稳定性工程(容量、隔离、节流与降级)扩展到“模型不可预期性与上下文漂移”的治理,把“推理作为基础设施”纳入平台工程与可观测性范式。

技术趋势

  1. 服务架构:
  • 模型服务化:以 gRPC/HTTP 流式接口封装推理,支持并发、超时与分级降级;
  • 检索增强:向量数据库与索引构建形成“知识即服务”,与特征库联动;
  • 策略引擎:对话状态管理、工具选择与安全校验前置到策略层,减少业务侧重复实现。
  1. 韧性与成本:
  • 限流与优先级:区分用户等级与场景优先级,构建“硬限流+软降级”组合;
  • 缓存与结果复用:对热门查询与可复用中间结果进行多层缓存,配合分布式追踪定位长尾瓶颈;
  • 成本治理:按模型/提示词/上下文长度计费与预算报警,推动提示词工程与上下文压缩落地。
  1. 可观测性与质量:
  • 指标:QPS、P95/P99 延迟、令牌吞吐、错误类型分布(拒答、超时、越权);
  • 日志与追踪:为每次推理分配 TraceID,关联上游请求、检索与工具调用;
  • 质量评测:离线基准+在线 A/B,结合合规过滤与内容评分形成闭环。

落地建议

  • 将“推理服务”纳入平台工程资源目录,明确容量、可用区与故障演练;
  • 统一数据与知识的生产与消费流程,避免“知识孤岛”与版本漂移;
  • 在服务治理层引入安全审计与合规策略,确保可追踪、可回滚、可问责。

参考资料


文章作者: 张显达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张显达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