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设立15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
《经济观察报》披露,上海市新设15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聚焦量子计算、合成生物、AI芯片等六大方向。基金方案明确要求在浦东、临港自贸区布局量子算法创新中心、超导与离子阱实验平台。基金将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模式,匹配长三角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投入,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撑。
高丰度镱-176同位素基地开工
天津日报报道,镱-176同位素重大产业基地在天津滨海新区启动,计划建设离子源、同位素分离、质量分析等生产线,为离子阱量子芯片提供高纯原料。镱-176是构建高稳定量子比特的重要同位素,基地建成后将大幅缓解国内量子硬件对进口材料的依赖,为后续量子计算机原型机、量子精密测量设备奠定材料基础。
绿色算力与量子创新的双重要求
上海基金方案提出“碳硅共生”理念,要求新建量子与AI实验设施必须采用绿色电力、液冷散热、碳排监测系统。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论坛中提到,将通过绿色算力中心为量子通信、量子安全提供能耗可控的算力。相关报道强调,将把算力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占比纳入项目评估,避免量子研发成为能源消耗黑洞。
算法研究迎来新课题
上周清华大学物理系尤力课题组提出求解量子多体系统基态简并度的通用算法,为模拟复杂材料、量子场论提供新工具。虽然该成果发表于数日前,但在上海基金公布后意义更显突出:算法突破可以快速在基金支持的实验平台上转化为软件库、仿真服务,形成“算法—硬件—应用”闭环。
产业链协同的机会窗口
量子计算产业涵盖上游材料、器件,中游测控、固件,下游算法、应用。上海基金与天津同位素基地开工意味着上游材料和中游平台正在补齐短板。测控企业可借此扩展国产DAC/ADC、量子操作系统的研发;软件公司则可围绕量子化学、组合优化、机器学习推出行业解决方案。建议企业抓住基金窗口期,参与联合攻关、标准制定,提升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风险与治理
基金规模大、周期长,需要严密的项目评估与风险控制机制。业内建议政府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企业商业化能力、团队结构、知识产权进行审查,防止“唯概念化”项目占用资源。对于同位素基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是头等大事,必须在建设阶段同步引入核安全、辐射防护的国际标准,并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平台,让社会公众了解安全保障措施。
人才与教育的支撑
量子产业的扩张离不开跨学科人才。上海计划在高校增设量子工程、量子算法课程,天津也将在基地周边建设实训中心,吸引高校毕业生、海外人才加盟。企业可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项目,借助基金资源培养既懂物理又懂工程的复合型人才。
展望
10月12日的两条重磅消息表明,中国量子计算产业正在从点状突破迈向系统布局。上游材料、资金、绿色算力与算法创新正逐步形成协同,为未来3—5年的量子示范项目、商用服务奠定基础。企业、科研机构和资本市场若能在透明、可持续的治理框架下携手前进,中国在全球量子竞赛中的竞争力将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