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全球治理倡议的现实意义
《中国新闻社》的“东西问”栏目刊发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访谈,强调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不只是外交辞令,而是在气候变化、数字鸿沟、公共卫生等领域提供制度性公共品。文章指出,在数字治理领域,中国倡导的“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开放包容”原则,正通过跨境数据通道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合作逐步落地。对国内城市而言,这意味着要在建设智慧城市、开放城市数据时提供更透明的操作手册,确保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和公共部门能够在一致的规则下互动。
性别议题成为治理创新的关键维度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把全球治理的视角延伸到妇女事业,称“树立世界妇女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不仅是性别平等话语,更是数字服务普惠的重要指标。文章提到联合国妇女署与多国合作打造的在线就业平台、远程医疗服务,需要数字基础设施能够覆盖边远地区、低收入人群,从而避免新技术加剧性别鸿沟。对中国各地的数字政府而言,这提示我们应在政务平台、公共服务中设计专门面向妇女、儿童、老年人的“无障碍模式”,并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服务使用差异,形成闭环改进机制。
“碳硅共生”释放产业治理新命题
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报道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论坛上提出“碳硅共生、合创AI+时代”,强调要通过绿色算力支撑人工智能应用。新闻指出,中国移动将把光伏、风电与液冷数据中心结合,打造“低碳+高算力”治理样板。对地方政府而言,这意味着数字治理支撑体系须纳入碳排指标、可再生能源指标,在招商引资、园区规划时设定绿色算力的准入门槛。
城市现代化的三张底图
从全球倡议到性别议题再到绿色算力,数字治理的核心是“用数据驱动公共价值”。城市管理者必须绘制三张底图:一是制度底图,明确数据采集、共享、开放、跨境的流程;二是民生底图,将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的数字服务需求纳入政务平台设计;三是算力底图,确保城市在推进AI与物联网应用时拥有绿色、安全、可扩展的基础设施。
治理平台的协同升级
为承接全球治理倡议与国内政策,中国多个城市正在推进政务云、城市中枢平台的升级。北京、上海、深圳已开始探索“城市数据运营商”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管理公共数据资产。与会学者建议:在新的治理框架下,城市中枢平台要兼顾开放与安全,引入安全计算、隐私增强技术,允许跨部门、跨区域在合规条件下共享数据。
国际合作的透明与互信
马丁·雅克提到,全球治理倡议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中国愿意把国内成功的治理经验开放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对数字治理而言,这意味着国内城市在开展国际合作、签署数字基础设施项目时,需要提供透明的评估指标、数据保护措施与可持续运营计划,使合作方能够清楚掌握项目效益与风险。没有透明的指标体系,国际合作就容易陷入“黑箱”。
公共参与与数据伦理
妇女事业的案例提醒我们,治理创新必须得到公众的真实参与。政府可以通过开放数据竞赛、城市挑战赛、社区数字课堂等方式,邀请社会组织、企业、市民共同参与数字化项目,从设计、开发到运营全过程设立意见反馈渠道。同时,应建立数据伦理委员会,对涉及敏感群体的数据使用、AI模型的偏见风险进行评估,防止技术滥用。
构建可持续的数字生态
“碳硅共生”提出的绿色算力理念,告诉我们数字治理不只关注速度,更关注可持续。地方政府可探索通过绿色算力券、算力碳排权交易等机制,引导企业在建设AI平台时使用绿色能源、液冷技术。随着卫星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落地,绿色、开放、安全的数据生态将成为评价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结语
10月12日的多篇报道构成了一幅清晰图景:从全球治理倡议到性别平权,再到绿色算力,数字治理的核心是“把公共价值写进代码”。只有在制度透明、公众参与、绿色算力和数据伦理的共同作用下,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才能真正让居民享受到科技红利,也为国际社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