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量子计算重回科技焦点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在宏观尺度观测量子隧穿与超导量子比特方面取得突破的科学家;新浪财经报道称,谷歌量子团队在两年内吸引五位诺奖得主加盟;驱动之家关注国际团队构建的“最大原子量子计算系统”;虎嗅、澎湃、EET-China等媒体纷纷解读量子计算与AI的交汇。量子计算正在“接棒”AI,迈向科学突破与产业落地的混合阶段。
奖项风向:基础科学奠定未来范式
诺奖得主在毫开尔文环境下稳定观测宏观量子隧穿,为降低超导量子比特误差率提供理论基石。EET-China指出,这一成果由凝聚态物理、低温工程、微纳加工等跨学科团队共同完成。与2024年AI主题的热度不同,本届奖项将视线重新拉回量子世界,提醒业界:未来计算范式仍需扎根基础科学。
产业布局:科技巨头押注下一代算力
新浪财经援引业内人士透露,自谷歌宣布“量子霸权”实验以来,量子部门持续吸纳诺奖得主和顶尖学者,显示大型科技公司已将量子计算视为战略高地。谷歌、IBM、微软在硬件路线、量子云平台、算法开源上不断加码;国内企业也在布局超导、离子阱、光量子等路线。政策端,工信部、科技部推进“量子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量子信息标准化工作组”,地方政府建设量子信息产业园承接科研成果。
技术突破:AI与量子形成交叉加速
驱动之家的报道显示,国际团队利用AI优化脉冲序列,提高铯原子的可控性,把可编程量子比特数量推向新高。AI已被用于误差修正、脉冲设计、材料筛选;反过来,量子计算被视为加速AI模型参数优化的潜在平台。企业和高校开始建设“量子-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探索两大技术的融合模式。
面临挑战:误差、成本、人才与商业模式
量子计算要走向实用仍面临四大难题:
- 误差率高、退相干短:现阶段的NISQ设备难以执行长深度量子电路,容错量子机尚未成型。
- 硬件成本昂贵:稀释制冷、超导材料、精密制造要求高,产业链尚未规模化。
- 人才稀缺:同时懂量子算法、软件工程、系统优化的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
- 商业模式不清晰:多数量子云服务仍是“科研体验”,距离规模化盈利尚远。
此外,全球标准尚未统一,可能导致生态割裂,加剧厂商锁定风险。
应对路径:容错突破与生态协同
业内正在尝试多种策略:发展误差纠缠码与拓扑量子比特提升容错能力;通过产业联盟、标准组织推进关键材料、接口、测量系统的国产化与标准化;建立量子应用孵化器,让金融、化工、医药、物流等行业与量子团队共建“算法沙盒”验证价值;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跨学科人才;鼓励风险投资与产业基金设立量子专项,加速成果转化。
与AI接力:互补而非替代
“量子接棒AI”并不意味着取代,而是补位。AI当前受制于能耗、算力密度,量子计算在分子模拟、随机优化、密码学等问题上提供指数级加速的希望;与此同时,AI需要改善能效、控制碳排,这也是The Conversation等媒体关注的焦点。未来的计算体系将是“经典+AI+量子”异构协同,而非单一路线。
展望:窗口期的关键动作
从诺奖风向、巨头投资到AI参与器件设计,量子计算正进入“科学验证+工程冲刺”的关键窗口。中国在标准化、产业联盟、人才培养方面已布局,但真正的胜负手取决于谁能率先突破容错技术、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并打造开放生态。企业需要制定中长期量子战略,提前布局合作伙伴、知识产权和人才储备,以便在量子计算与AI双轮驱动的下一个十年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