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推动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政策定向、产业联动与低空经济协同


导语:政策与企业共振卫星物联网

工信部10月10日发布征求意见稿,计划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重点验证星地协同、终端兼容、频率共存、业务模式等环节。新浪财经、财联社、观点网等媒体同步报道,DoNews披露海格通信与国电高科签署战略合作共建卫星物联网网络。政策信号叠加产业联动,预示中国物联网将迈入“天地一体、低空融合”的新阶段。

政策动向:从示范工程走向准公共基础设施

征求意见稿提出,工信部将遴选具备条件的企业和地区开展商用试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方案。核心关注点包括:

  • 星地系统互操作:推动低轨卫星网络与地面通信系统协同,打通协议、接口与调度。
  • 终端兼容与频率共存:验证终端在卫星、蜂窝、LPWAN等多制式间的动态切换,确保频谱高效利用。
  • 业务模式探索:鼓励企业结合低空经济、应急通信、海洋、能源等场景,形成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
  • 安全保障: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终端认证与数据保护机制。

政策目标是把卫星物联网从零散示范工程提升到准公共基础设施,为全国范围的服务部署打基础。

产业合作:海格通信与国电高科携手

DoNews报道,双方将在星座资源、终端产品、行业应用等方面深度协作,面向能源、轨交、海事、应急、农业提供服务,探索“卫星+低空+地面”融合方案。类似的强强联合有助于分摊星座建设成本,提升终端渠道覆盖率,也对芯片、模组、运营维护提出更高协同要求。观点网指出,工信部正考虑通过试验加速卫星通信在低空经济与智能制造中的渗透,更多企业将围绕星地融合展开合作。

行业意义:补齐“最后一公里”与低空冗余链路

传统物联网在偏远地区、海洋、应急场景常面临“最后一公里”瓶颈。卫星物联网通过低轨小卫星与窄带通信协议,实现全球低速率数据回传,为电网巡检、石油管线、森林防火、渔业监管等提供持续连接。随着低空经济升温,载人或货运无人机需要卫星通信作为冗余链路,保障跨区域飞行的安全与监管。工信部此次试验将“低空交通管制 + 卫星物联网”并提,意味着空域管理平台将与卫星数据深度耦合。

技术融合:多制式终端与AI调度

未来终端可能同时支持蜂窝、卫星、LoRa、蓝牙等制式,根据网络可用性、成本、功耗动态选择。国内运营商正在研究“天地一体化网元”,让基站与卫星地面站共享核心网能力,实现统一的计费、鉴权、切片管理。AI将被用于星座调度、频谱管理、异常检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运行可靠性。

挑战剖析:成本、终端、监管与协同

大规模商用前仍有多项挑战:

  1. 高昂的星座与发射成本:需要大市场支撑才能回收投资。
  2. 终端功耗与体积:如何让传感器、工业控制器以低成本接入?
  3. 频谱协调与跨境干扰:卫星系统往往跨国运行,监管复杂。
  4. 与地面网络协同:要避免重复建设,与现有5G/LPWAN体系协同。
  5. 数据安全与隐私:跨境传输、空地融合对加密、认证提出更高要求。

策略建议:构建完整生态链

  • 建立卫星物联网开放实验室:为芯片、模组、平台企业提供互联互通测试环境,形成统一认证标识。
  • 纳入低空经济试点:鼓励地方政府把卫星物联网纳入低空示范,与应急、交通、农业等部门协作制定应用方案。
  • 打造“天地融合套餐”:运营商与卫星企业合作,通过漫游或网络切片实现终端无缝切换。
  • 加强安全治理:对链路加密、终端身份认证、地面站安全提出标准,确保国家安全与用户隐私。
  • 设立产业基金:对星座建设、芯片研发、终端量产提供阶段性补贴,降低初期门槛。

展望:驶入商业化快车道

政策试验与企业合作的叠加效应,将把卫星物联网推向商业化快车道。它不仅是补齐偏远连接的补充,更是低空经济、应急管理、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谁能率先建立标准化平台、低成本终端与安全可信的运营体系,谁就能在“天地一体化”物联网格局中占据制高点。


文章作者: 张显达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张显达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