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驱动港口物流大提速:粤港澳与东盟共建智能枢纽


新闻速读: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港口签署智能枢纽合作框架

10月6日,《南方日报》报道,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联盟与东盟五大港口(新加坡、林查班、槟城、胡志明、马尼拉)在广州签署《智能物流枢纽协作框架》。框架提出到2027年共建“泛南海物联网走廊”:在主要港口部署5G-A网络、边缘算力中心、数字孪生平台,实现集装箱实时追踪、船舶靠泊调度、碳排放监测等功能。中远海运、招商局港口、PSA国际港务集团等企业共同成立产业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人民币,用于投资智慧岸桥、自动堆场、AI调度系统。国家邮政局同时宣布将大湾区空港货运纳入试点,推动海空联运的物联网一体化建设。

技术生态:数字孪生与边缘AI双轮驱动

框架的核心是“数字孪生+边缘AI”模型:

  • 数字孪生平台:通过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RFID、卫星定位等多源数据构建港区数字孪生,使运营团队可以在虚拟空间模拟泊位安排、闸口放行、危险品堆场管理。孪生系统与港口TOS(Terminal Operating System)联动,实现“模拟-验证-执行”闭环。
  • 边缘AI调度:在岸桥、轨道吊、AGV等设备上部署边缘算力盒,运行实时调度模型。5G-A网络提供上行万兆、毫秒级时延支撑,确保控制指令迅速下发。
  • 跨港互联:港口之间将通过物联网平台互通船期、货品、设备状态,形成跨港资源共享机制,减少空驶和等待。

产业影响:物流效率与碳管理双提升

智慧枢纽建设将带来三大收益:第一,作业效率提升。数字孪生可提前模拟高峰作业,优化堆场布局,边缘AI实时调度设备,预计整体吞吐效率提升10%-15%。第二,碳排放精细化管理。物联网传感器采集岸电使用、车辆油耗、冷链温度等数据,帮助港口形成碳排账本,满足国际航运客户的ESG要求。第三,区域供应链协同。跨港互联后,可实现“港对港”时效承诺,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延迟。

企业行动:构建“海空陆”物联网中台

  • 港口运营商:应搭建统一的IoT中台,整合传感器接入、数据治理、算法部署,形成低代码场景编排能力。
  • 物流企业:结合港口开放的API,设计“端到端可视化”服务,向货主提供运输实时状态、温控告警、碳足迹报告。
  • 设备制造商:升级岸桥、AGV的通信模组至5G-A,提供边缘算力盒与远程诊断服务,构建“硬件+软件+运维”新商业模式。
  • 政府与行业协会:制定跨港数据交换标准,明确数据所有权、隐私保护与商业保密边界,推动区域互联互通。

风险与挑战:网络安全与人才缺口并存

在大规模互联的背景下,智能港口面临的首要风险是网络安全。港口设备大量使用工业控制系统和OT协议,一旦边缘节点遭受攻击,可能引发调度混乱甚至安全事故。因此,企业需要在IoT中台中引入零信任架构,对设备、应用、人员进行三重认证,并部署异常行为检测,实时识别远程控制、数据篡改等威胁。

此外,跨港协同对复合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既懂港口业务、又懂AI算法、还能运维边缘平台的工程师极为短缺。企业可与高校、培训机构共建“智慧港口学院”,通过模拟沙箱、数字孪生实训培养人才,同时引入数字孪生运维工具,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参与规则配置,缓解人才压力。

结语:物联网正在重塑区域物流网络

智能枢纽框架说明,物联网已从单港应用时代走向跨国协同。谁能掌握数据、算力、业务流程的一体化能力,谁就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枢纽角色。


文章作者: 张显达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张显达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