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数据“白名单”扩容:数字治理进入精准流动时代


新闻速读:国家数据局联合三部委发布新版出境指引

10月6日,国家数据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商务部发布《数据跨境流通便利化白名单(2025年版)》和配套的《节假日跨境数据应急协调机制通知》。新版白名单从去年的31项扩容至58项,涵盖智能制造、跨境电商、医疗科研、金融风控等重点领域。其中,智能网联汽车、跨境SaaS协同平台、AI模型训练辅助数据被列入“条件性通行”类别,要求企业在国家数据资源枢纽备案算法说明与匿名化方案。通知明确国家数据局将建立24小时节假日值班机制,确保重要数据出境审批、应急复核不断档;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四地率先上线“数据出境申报数字底座”,应用链上审计、联邦学习沙箱等技术。

政策亮点:白名单分级+数据要素账户

新版政策呈现三大亮点。第一,白名单分级从“通行/禁止”扩展为“通行/条件性通行/重点关注”。“条件性通行”意味着企业需提交数据脱敏策略、境外接收方安全认证、算法影响评估等材料,并接受事后抽查。第二,引入“数据要素账户”概念,鼓励企业像管理财务账户一样管理数据进出:每份跨境数据集将被赋予账号、额度、抵押品三要素,实现额度动态调整。第三,强调“算法出境”。政策要求若企业向海外输出模型或服务境外客户,应同步提交算法治理报告与可解释性说明,防止算法成为规避监管的黑箱通道。

行业影响:数字贸易与AI协同的新秩序

对于跨境电商、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企业,白名单扩容意味着更明确的国际化路径。有序流动的数据将让企业更快落地“全球研发+本地服务”的协同模式。例如,生物医药企业可在境外进行分子仿真,同时将临床数据通过联邦学习汇总至国内;跨境电商平台在海外部署A/B测试时,只要按要求提交匿名化方案,就可实现实时广告投放优化。与此同时,政策对“算法与数据同管”也提高了合规门槛,迫使企业建立跨学科合规团队,涵盖法律、数据治理、算法工程、业务。对云厂商与数据服务商而言,链上审计、联邦沙箱将带来新的服务需求。

企业行动:构建跨境数据运行中心

建议企业从组织、流程、技术三个维度响应:

  • 组织层面:成立“跨境数据运行中心(CDOC)”,负责审批、备案、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中心应与法务、IT、业务联合共管,建立节假日值守体系。
  • 流程层面:制定“数据要素账户手册”,明确每类数据的额度、使用范围、留痕要求,引入实时流量监控并与审批系统联动。
  • 技术层面:部署链上日志、隐私计算沙箱、算法输出水印三件套,实现“可视化、可追溯、可控”。同时准备算法透明度材料,包括模型架构说明、输入输出约束、解释性报告。

案例借鉴:跨境电商与智慧医疗的试点路径

一家跨境电商头部平台在白名单试点中设立“数据要素账户台账”,对商品、交易、用户画像、算法日志分别设定额度。平台通过链上审计确保每一次数据出境都留下不可篡改的痕迹,并把匿名化策略写入算法管控平台。面对双十一海外大促,平台提前将营销模型的Prompt模板、测试数据提交备案,获得48小时内快速审批。在外部监管抽查时,凭借完整的日志与算法说明,平台顺利通过复核。

另一家互联网医院与新加坡医疗机构合作肿瘤研究,采用联邦学习沙箱进行联合建模。双方通过国家数据局的跨境数据底座进行密钥交换与任务调度,敏感指标仅在本地计算。项目还引入“匿名样本柜”机制,将患者授权记录与模型训练过程关联,确保任何一次模型迭代都能追溯到授权时间与用途。试点结果让医院在科研合作中保持速度与合规的平衡。

结语:从“通不通”到“如何通”

数字治理的焦点正在从审批速度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谁能把数据视作资产而非负担,谁就能在新的全球数字贸易格局中抢占先机。白名单制度不是合规终点,而是企业数字化运营能力的起点。


文章作者: 张显达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张显达 !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