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全国总决赛进入倒计时
据《大河财立方》9月28日报道《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全国总决赛将于10月中下旬开赛》,大赛已完成省区选拔,共有70余个城市与产业团队进入总决赛,涵盖政务、工业、金融、文旅、农业等场景。大赛要求参赛团队不仅展示技术方案,更要提出数据要素确权、流通、定价、收益分配的一揽子机制,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大赛亮点:三类场景看趋势
政务服务与城市大脑
- 参赛项目中,多个省会城市展示“城市数字底座+数据授权服务”的模式,提供数据目录、API 调用、隐私计算沙箱。
- 重点聚焦跨部门数据共享、基层治理可视化、AI辅助决策等。
- 探索通过“数据资源运营公司+数据基金”构建可持续投入机制。
工业互联网与供应链协同
- 工业企业联合平台公司推出“设备数据上链+产线模型共享”,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预测性维护、能耗分析、质量追溯。
- 通过可信数据空间、标识解析体系,解决多企业数据可信流转的问题。
- 关注数据安全等级保护、商业机密隔离与收益分配规则。
- 金融与文旅新消费
- 金融机构利用交易数据、ESG 数据提供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绿色金融服务。
- 文旅部门结合游客行为数据、消费数据,实现智慧景区运营、沉浸式数字文旅产品定价。
- 多个项目强调数据匿名化、授权机制与用户权益保障。
城市为何需要数据要素运营引擎
- 释放公共数据价值:公共部门掌握大量政务、交通、能源、地理信息等数据,通过标准化治理、授权与交易,可反哺社会创新。
- 推动产业协同: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数据互联打破信息孤岛,形成跨企业、跨园区的协同效应。
- 促进数字经济投资:数据交易与数据资产化为资本提供新标的,带动算力、算法、应用的投资。
- 增强城市竞争力:数据资源已成为衡量城市数字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谁能率先形成闭环机制,谁就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构建数据要素体系的关键能力
能力 | 主要内容 | 指标建议 |
---|---|---|
数据资产盘点 | 数据目录、分类分级、质量评估、权属确认 | 数据目录覆盖率、数据质量评分 |
数据合规治理 | 隐私保护、跨境传输、安全审查、授权管理 | 合规事件数量、授权时间、审计覆盖率 |
交易与定价 | 数据交易平台、数据产品设计、收益分配 | 数据产品数量、交易额、收益分配满意度 |
技术支撑 | 隐私计算、联邦学习、可信执行环境、数据脱敏 | 算法性能、延迟、合规认证情况 |
生态协同 | 政府、企业、科研、资本参与机制 | 生态伙伴数量、联合项目数量 |
行动框架:城市与企业如何参与
- 建立数据要素管理机构:设立数据交易所、数据运营公司或专门机构,负责数据目录、授权审核、交易规则制定。
- 制定标准与政策:出台数据分类分级、出境安全评估、隐私保护指南,为企业提供合规指南。
- 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利用隐私计算、区块链、可信硬件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先用后付”“合规可追溯”。
- 打造示范项目:在政务、工业、金融等领域构建试点,验证业务模型、收益模式、风险控制。
- 吸引资本与人才:引入数据基金、产业基金支持,培养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产品经理等专业人才。
企业视角:数据要素带来的新机会
- 转型为数据服务商:传统企业可通过自有数据构建行业数据产品,向供应链伙伴开放,提高粘性。
- 参与数据交易生态:提供数据清洗、标注、脱敏、托管、审计服务,形成新的业务线。
- 创新金融服务: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利用数据要素开展精准风控、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
- 引入绩效衡量:通过数据使用量、数据贡献度、收益分配指标,评价业务部门的数据运营能力。
风险与挑战
- 确权难题:多方参与的数据资产,权属划分复杂,需要法律、合同、监管协同。
- 隐私与安全:数据滥用、泄露风险高,需要技术和制度双重防线。
- 定价机制不成熟:数据价值的评估模型尚未统一,需要市场化探索。
- 人才缺口:复合型数据治理人才稀缺,需要高校、企业、政府联合培养。
结语:数据要素是城市的“数字发动机”
“数据要素×”大赛不仅是展示科技实力的舞台,更是城市构建数据要素市场的练兵场。谁能率先打通数据资产管理、技术支撑、交易机制、生态协同的全链路,谁就能在数字中国、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建设中占据制高点。对于城市和企业而言,当前是从探索走向规模化运营的关键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