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快讯:机器人接管廊道巡检
10 月 4 日,QQ 新闻报道《我国第三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实现机器人廊道巡检全覆盖》。报道指出,水电站在主变、GIS、母线、泄洪洞等关键廊道部署多型号巡检机器人,实现 24 小时全景监测、自动告警、智能分析。这是我国大型水电站在工业物联网与智能运维方面的重要突破,为能源设施安全运维提供了示范。
智慧巡检系统的三层架构
感知层:多类型机器人协同
包括轮式巡检机器人、履带式爬坡机器人、无人机等,具备红外、可见光、声学、气体检测、温湿度等多传感器,适应狭窄、潮湿、高温、强磁等复杂环境。边缘智能层:实时处理与决策
机器人与边缘计算节点构成局域网,利用 AI 算法进行图像识别、温度异常检测、声纹分析,实现现场快速判断。当出现异常趋势,系统自动推送告警至值班室与移动端。云平台层:数据治理与智能分析
巡检数据与 SCADA、EMS、DCS 等系统数据汇聚到云平台,构建数字孪生模型,支持趋势分析、预测性维护、应急预案模拟。平台还与全国水电调度系统联动,实现跨区域协同。
对能源安全与运维效率的价值
- 提升安全系数:机器人替代人工进入高危、密闭、易爆廊道,降低人员伤害风险;异常事件可在分钟级发现并定位。
- 强化预测维护:通过连续监测温度、振动、局放等参数,提前识别设备退化,指导计划性检修。
- 实现降本增效:减少人工巡检次数和夜间值守,提升巡检覆盖率和数据质量;数据可追溯,便于事故分析。
- 构建数字孪生水电站:长期积累的巡检数据与运行数据结合,为水电站数字化运营、智能调度提供基础。
推动工业物联网落地的关键要素
- 多场景融合:巡检系统需与 SCADA、视频监控、消防系统、门禁系统打通,实现统一态势感知。
- 网络与安全:水电站采用冗余工业以太网、5G 专网等保障通信可靠;同时引入零信任、安全网关、白名单控制、防止恶意入侵。
- 数据标准化:制定传感器数据标准、事件编码规范,确保多厂家设备无缝对接,便于跨站点复制。
- 运维流程重构:建立“机器人巡检 + 人工复核”的作业流程,制定应急预案与权限管理,保障智能系统可控。
对行业的启示:能源设施的物联网化路线
- 从点到面扩展:由单一廊道巡检向机组大厅、输电线路、库区、辅助设施扩展,形成全域物联网感知网络。
- 引入 AI 与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对历史数据建模,实现设备健康指数、寿命预测、故障根因分析。
- 构建运营中心:打造省级或集团级能源运维中心,实现多水电站、多能源基地的集中监控与调度。
- 与碳管理结合:机器人巡检数据可辅助计算能耗与碳排放,支撑绿色运营与碳审计。
其他场景的推广机会
- 电网与变电站:在超高压变电站部署巡检机器人、无人机与智能感知,实现全息监控。
- 石化与化工园区:在罐区、管廊、炼化装置场景应用防爆机器人,结合气体检测、红外测温保障安全生产。
- 矿山与隧道:利用履带式、四足机器人在狭窄空间执行巡检与救援任务。
- 市政基础设施:在地铁、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处理厂等场景推广智能巡检。
企业与监管的行动指南
- 制定智能运维战略:水电、能源企业应将机器人巡检纳入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目标、里程碑、投资预算。
- 搭建物联网平台:建立统一的平台与数据标准,支持多厂商设备接入,避免信息孤岛。
- 完善安全与治理:制定机器人作业规范、故障应急流程、远程控制权限,保障系统安全可控。
- 引入生态合作:联合机器人企业、通信运营商、云服务商、AI 公司,构建共建共享生态。
结语:物联网是能源安全的新基座
溪洛渡水电站实现机器人巡检全覆盖,是能源行业数字化的重要里程碑。工业物联网与智能机器人不仅能提升运营效率,更能筑牢能源安全防线。未来,随着更多能源设施引入数字孪生、边缘 AI、智能巡检,能源行业将迈向“可视、可控、可预测”的智慧运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