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态势:网络安全与假期经济同频共振
腾讯新闻 10 月 4 日报道《中秋逢国庆,网安护前行》,梳理全国各地网络安全部门在“双节”期间推出的系列防护举措。从城市公共 Wi-Fi 到跨境支付,再到假期网购、出游预订,网络攻击与诈骗风险在假日集中暴露。各地网信部门、公安机关、运营商、互联网平台形成合围,推出覆盖宣传、监测、打击、应急的“假期网安模式”。
核心举措:四级联防守护假日网络
实时监测与应急响应
运营商、安全厂商加强对 DNS 劫持、勒索攻击、木马传播的实时监测,在全国骨干节点部署异常流量检测系统。多地建立 7×24 小时联合应急指挥室,发生攻击时可在分钟级联动封堵、通报。零信任访问与云上防护
针对政府服务、在线票务、支付平台等关键系统,提前启用零信任访问策略,对用户身份、设备状态、行为风控进行动态评估,并通过云 WAF、DDoS 防护、业务风控实现多层防线。反诈宣传与社交平台治理
各地公安网安部门联合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线“假期反诈提示”“骗局预警榜单”,向游客、老年人、务工者推送针对性提示。例如针对“机票退改签”“酒店补差价”“代缴违章”等高发骗局,通过短信、APP 弹窗、地铁屏幕滚动提醒。行业协同与企业响应
文旅、交通、酒店、支付、电商企业建立联合安全联络机制,假期每日共享安全情报、攻击态势、处置成果。部分城市要求重点企业提交“双节安全运营日报”,落实安全责任制。
风险焦点:假期网络威胁的三大特点
- 假冒客服与钓鱼链接激增:攻击者冒充航空、酒店、快递客服,以补差价、改签为由诱导用户转账或下载恶意 APP。
- 恶意二维码渗透线下场景:景区、停车场、夜市等场所以“扫码关注”“扫码支付”为诱饵,植入窃取个人信息或捆绑隐性扣费的二维码。
- 假日娱乐平台成为“撞库”重灾区:游戏、视频、体育直播等平台登录量激增,黑灰产通过撞库、刷号牟利,导致账户被盗、资产损失。
企业与个人的安全锦囊
企业侧
- 启动节日安全运营模式:假期前完成漏洞扫描、加固、演练,假期中安排值班、安全日报、异常通报。
- 强化多因素认证:对关键系统、后台管理、支付操作启用 MFA,阻断撞库与弱口令攻击。
- 建立快速反诈联络:与警方、银行、支付机构建立应急联络,发现诈骗及时冻结账户、追踪资金。
- 使用零信任方案保护远程访问:假期远程办公需求增加,企业应采用细粒度授权、设备健康检查、行为监测等措施。
个人侧
- 核实客服身份:通过官方热线、APP 内客服验证,不点击陌生链接、不添加陌生客服好友。
- 警惕二维码与 Wi-Fi:使用官方渠道提供的二维码与热点,关闭共享、投屏等敏感功能。
- 开启支付安全工具:启用单笔限额、交易提醒、安全锁等功能,发现异常立即冻结。
- 关注官方预警渠道:关注公安反诈中心、网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转告家人朋友。
长效治理:从“节日防守”到“常态化韧性”
假期网安模式为构建常态化数字韧性提供借鉴:
- 构建安全运营中台:聚合威胁情报、态势感知、响应调度,形成统一指挥、统一数据、统一处置的平台体系。
- 建设数据驱动的风险模型:通过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器学习模型识别假期特征风险,形成“预测—预警—处置”的闭环。
- 推进社会化反诈网络:在社区、景区、商场等线下场景设立常态化反诈宣传点,联合企业开展公益教育。
- 完善法规与责任体系: 把节日安全要求纳入行业监管考核,明确平台、商户、服务提供方的安全责任。
结语:假期安全是数字生活的“刚需”
中秋、国庆不仅是消费旺季,更是网络犯罪活跃期。通过多部门协同、技术赋能、全民参与,我国正在形成覆盖云、管、端、人的立体防线。企业与个人唯有把“假期安全”意识转化为日常习惯,才能在数字生活中真正享受便利、共享团圆。此次“双节网安战”,是对我国网络安全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也为未来的常态化安全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