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概览:产学研共议量子新质生产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9月25日举办的“2025年新兴量子技术国际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量子科学家、产业代表与投资机构。会议重点讨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感知的协同发展,强调“量子+行业”融合与全球合作。大会发布《中国量子技术产业发展白皮书》,系统梳理国内量子产业链与未来路径。
三大技术议题:算力、网络、感知
量子计算算力突破
学界分享了超导、离子阱、光量子路线的最新成果,介绍低误差量子门、拓扑编码等技术。企业代表展示了千比特级处理器研发进展,强调误差纠正与可扩展架构的关键性。量子通信网络化
专家提出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整合地面光纤、卫星链路,实现跨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国内多地正在建设城域量子网络试点,为政府、金融机构提供保密通信保障。量子感知与生命科学
量子传感器在生命科学、地质勘探、环境监测领域展现潜力。会议披露了磁场传感、量子成像的新成果,展示与AI结合分析的案例。
产业生态: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平台
会议强调量子产业链需要“基础设施-平台-应用”三层协同:
- 基础设施:涵盖量子芯片制造、低温系统、控制电子、软件模拟器。国内企业正在布局量子芯片产线,推动关键材料、设备国产化。
- 平台层:云端量子计算平台、算法开发工具、量子编程语言。多家云服务商开放量子计算资源,支持高校与企业实验。
- 应用层:聚焦材料设计、药物研发、金融优化、智能制造等领域。会议展示了与钢铁、化工企业开展的联合试验。
国际合作:共同体意识抬头
参会专家强调,量子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会议倡议建立“量子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共享标准、人才、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联合国代表介绍了推动量子技术伦理与安全框架的最新进展,呼吁建立透明、公平的合作机制。
人才与教育: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
量子人才短缺成为会议关注焦点。建议包括:
- 多学科培养:整合物理、数学、计算机、材料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 产学研实习:企业提供研发岗位,学生参与实际项目。
- 国际联合培养:推动学生交流项目、联合实验室。
- 终身学习:为工程师提供量子知识培训,促进传统产业人才转型。
投资与政策:稳增长、控风险
投资机构指出量子项目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需要耐心资本。政府可通过专项基金、税收优惠、采购政策支持企业成长。同时要防范“量子噱头”,加强科学传播与项目评估。会议提出建立量子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涵盖技术成熟度、市场潜力、团队能力。
生态展望:量子与AI、超算的协同
与会专家预测,未来量子计算将与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深度融合,形成“混合计算平台”。通过量子改进的优化算法、采样算法,可以加速AI模型训练;超级计算则用于模拟量子系统、优化量子电路。为此,需要统一的编程接口、调度平台和资源管理系统,实现经典计算与量子计算的无缝协同。会议建议国家层面建设“量子-经典融合云平台”,向科研机构与企业开放,为跨学科创新提供基础设施。
结语:迈向量子创新共同体
新兴量子技术国际会议表明,量子科技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协同。面对机遇与挑战,需要产学研政多方携手,构建开放、共享、可持续的创新共同体。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推进,量子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