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背景:中欧对话聚焦“工程体系再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9月24日主办第21届中欧软件工程教育国际研讨会(CEISEE 2025),来自中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聚焦“以工程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峰会围绕DevOps、软件供应链安全、工业软件实践、大模型时代的工程能力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软件工程教育必须走出“编程技能训练”的传统框架,转向面向复杂工业级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工程体系。
海外经验:从“项目制教学”迈向“数字孪生实训”
欧洲高校在软件工程教育上强调“项目制+企业合作”的传统模式,近年来进一步引入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技术。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分享了面向智能制造的软件工程课程,学生需要在虚拟工厂中完成生产调度系统的设计、开发、部署与运行。课程引入真实企业数据,并与工控系统的安全要求对接,强调模型验证、实时监控和安全防护。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不仅掌握编程,还理解工业场景的工程约束。
法国、荷兰高校则重视软件供应链治理,建立基于SBOM的软件构建实验,让学生体验从需求管理、依赖分析、自动化测试到安全审计的全过程。通过把真实企业的供应链事件作为案例,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中国路径:打造面向产业的“工程训练营”
国内高校近年来推动软件工程教育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产学合作模式。北航在峰会上分享了“工程训练营”项目:与航空航天、电信、金融等行业龙头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担任架构师、Scrum Master、DevOps工程师等角色,完成需求分析、架构设计、持续交付、安全审计等任务。项目强调“双导师制”,由高校教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保证教学深度与实战经验。
研讨会期间发布的《中国软件工程教育发展报告》指出,高校需提升以下能力:
- 工程化课程体系:构建覆盖需求、设计、实现、测试、运维、安全的完整课程框架,强调跨学科融合。
- 开放式实验平台:通过云平台、虚拟化技术构建软件工程实验室,支持自动化测试、性能分析、安全演练。
- 行业案例库:与企业共建案例库,持续更新实际项目,帮助学生理解工业软件的复杂性。
- 创新创业支持: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孵化、开源社区参与和自主产品开发的渠道。
工业软件的挑战:质量、安全、可持续
研讨会强调,工业软件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其复杂度远高于消费级应用。以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等行业为例,软件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确保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和可维护性。专家指出,当前工业软件面临三大挑战:
- 质量保障:缺乏系统性的质量标准与验证工具,工程团队需要建立覆盖需求到运维的质量闭环。
- 安全治理:工业系统暴露在网络空间,必须引入安全编码、威胁建模、红蓝对抗等能力。
- 可持续运营: 工业软件生命周期长,需要持续升级、兼容旧硬件和协议,并保持稳定运行。
高校教育必须在课程中植入这些工程要求,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工业软件开发与运维能力。
人才画像:复合型“工程架构师”的崛起
会议提出未来软件工程人才的新画像:既需要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又要理解行业业务逻辑、系统工程方法和团队协作模式。新的能力栈包括:
- 架构思维:掌握领域驱动设计、微服务、事件驱动架构等方法,能在复杂场景下做出架构权衡。
- 工程工具链:熟练使用DevOps、CI/CD、Observability、自动化测试、安全扫描等工具。
- 数据与AI能力:能够将AI模型嵌入软件体系,利用数据驱动的方式优化软件质量与运维策略。
- 协作与治理:理解敏捷、精益、规模化敏捷框架,具备跨团队沟通与项目治理能力。
高校和企业需要共同构建培养机制,例如双向实习、企业导师制、工程师进课堂等模式,缩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产教融合:共建软件工程生态的行动路径
研讨会提出了一系列产教融合的行动建议:
- 共建工程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云原生、工业互联网、安全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机会。
- 联合科研与开源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开源项目,推动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对接,形成从实验室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 工程评估标准:建立面向工程能力的评估体系,包含项目交付质量、团队协作、文档完善度、系统上线情况等指标。
- 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毕业后持续进阶的培训体系,帮助工程师适应技术迭代。
结语:软件工程教育迈向“产业级平台”
CEISEE 2025向业界释放明确信号:软件工程教育必须走出“课堂+实验室”的传统模式,拥抱面向产业的工程平台。高校需要与企业、政府、行业组织协同,构建覆盖教育、实践、科研、创新的生态。只有培养出真正理解复杂系统、掌握全生命周期工程方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支撑软件定义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