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升级:2025年网络安全宣传周的新侧重点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于9月中旬正式启动,北京大学、华东师大、重庆市等单位在9月下旬与10月初陆续发布活动战报。北京大学在10月1日发布的总结中指出,今年宣传周的核心目标从“普及安全知识”提升为“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治理体系”。活动不仅涵盖传统的讲座、展览,更引入实战演练、攻防对抗、隐私合规研讨等环节,让高校、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
宣传周的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但各地呈现出差异化的实施重点。北京大学围绕“守护校园数字资产”策划了五大专项行动:身份治理、终端防护、勒索攻击演练、个人信息合规与应急响应。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校园网设备繁多、智能终端管理难度大、科研数据跨境共享频繁等。此次宣传周通过真实案例模拟,提升教职工和学生对钓鱼邮件、社交工程攻击的识别能力,同时强化资产盘点与扩展检测响应(XDR)等系统建设。
层层筑盾:校园网络安全的三道防线
第一防线:意识与制度
北京大学医学部在10月9日公布的培训总结中强调,“意识力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培训课程以“三个一分钟”形式进行:一分钟识别风险、一分钟处置流程、一分钟报告渠道。学校还发布了新的《网络安全事件分级响应手册》,明确从“信息泄露”“服务中断”到“关键设施破坏”的四级响应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师生对安全条例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
制度层面,教育部在宣传周期间发布《教育领域数据安全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要求高校建立数据分类分级、最小化采集、授权审计等制度。对于科研数据、学生隐私、实验设备日志等敏感信息,必须配置专门的数据管控责任人,保证在跨校协作、国际合作项目中的合规性。
第二防线:技术与流程
宣传周期间,多所高校组织“红蓝对抗”演练和勒索攻击模拟。北京大学引入企业级攻防平台,模拟APT攻击链条:从钓鱼邮件诱导点击、到内网横向移动、再到数据加密勒索。通过演练,学校强化了以下技术能力:
- 零信任访问控制:整合身份认证、设备指纹、行为基线三要素,在用户访问敏感系统时动态调整权限。
- 终端检测响应(EDR):部署对Windows、macOS、移动终端的统一监测,防止未经授权的软件安装和恶意脚本执行。
- 安全运营可观测性:通过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平台整合日志,并与AI算法联动,识别异常行为。
- 备份与恢复机制:针对勒索攻击,在宣传周期间完成全校关键业务系统的离线备份与灾备切换演练。
第三防线:生态与合作
2025年的宣传周强调“多方协同”。北京大学邀请公安网安部门、行业企业和法律专家共建“高校安全生态小组”。学生社团也参与其中,成立“网络守护者”志愿队,负责对校园公共设备进行安全巡检,并对同学进行安全宣讲。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引入真实企业安全运营案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校园安全建设的结构性挑战
尽管宣传周取得成效,但高校在安全建设中仍面临多个难题:
- 资产盘点复杂:校园内网络设备、物联网终端数量巨大,且存在“自购自用”现象,导致资产管理缺失。部分实验设备使用过时系统,无法及时打补丁。
- 跨境协作风险:科研合作涉及国际团队,数据跨境传输需要满足不同国家的法规。高校必须建立统一的合规审批流程和跨境访问审计机制。
- 人才短缺:高校安全运维团队人员有限,需兼顾日常运维、项目建设与安全运营。宣传周强调“全员安全”,但要真正落地,还需要引入自动化工具与外部服务。
- 预算压力:安全项目投入大、收益难以量化。高校需要将安全投入纳入信息化建设总体预算,采用风险量化模型来评估投资回报。
以宣促建:形成常态化安全运营体系
要将宣传周成果转化为长期机制,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 安全管理制度化:将宣传周形成的制度、流程写入学校信息化管理条例,明确责任到部门和岗位。
- 人才培养体系化:建立安全意识课程体系,将基础网络安全知识纳入新生教育、教师培训和职场进修。
- 技术平台一体化:推进安全运营中心(SOC)建设,实现对身份、终端、应用、网络的统一管控,并与AI威胁情报平台对接。
- 应急演练常态化:每季度开展至少一次攻防演练或应急响应演练,确保团队对流程熟悉,系统配置持续有效。
- 生态合作开放化:与公安、工信、行业组织建立常态沟通机制,获取最新威胁情报和政策法规解读,把高校经验反哺社会。
结语:从宣传周走向“全年无休”的安全治理
2025年网络安全宣传周让高校意识到,“安全”不再是个阶段性活动,而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底座。面对生成式AI带来的新攻击手段、物联网设备的快速普及、数据跨境的合规挑战,学校只有建立“意识+制度+技术+生态”四位一体的安全体系,才能在数字化转型中稳步前行。宣传周提供了良好开端,接下来要做的是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终端、每一次访问、每一条数据,让“网络安全靠人民”真正落地。